深圳大学40周年校庆800场学术活动(第565场),《反思中国哲学写作模式——以三个个案(名学、宇宙论、黄老道家) 为例》顺利举行.
2023年4月17日,由知名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曹峰教授开讲的深圳大学40周年校庆第565场学术活动“反思中国哲学写作模式——以三个个案(名学、宇宙论、黄老道家) 为例”在深圳大学国学院会议室顺利举行。
(曹峰教授主讲)
best365官网登录入口梁立勇副院长主持开场,向与会师生校友介绍曹峰教授的学术成就,并代表深圳大学欢迎曹峰教授的到来。
(梁立勇老师主持开场)
讲座伊始,曹峰教授回顾了20世纪以来的中国哲学研究,指出这一时段的中国哲学写作虽然具有范式意义,但很大程度上带有让西方看懂并承认中国哲学合法性的目的。这种配套式研究和“以西释中”的特色,难脱削足适履、隔靴搔痒的缺陷;而由于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和学术环境,二十世纪的哲学研究也很难满足纯粹、中立、客观的要求
曹教授由此为师生听众勾勒出了两种关于二十世纪中国哲学研究的反思线索——分别是萧萐父的“纯化”与“泛化”之说和汤用彤的“返本”与“开新”之说,他认为“开新”是中国哲学史家终身的目标,其成就取决于“返本”的深度和广度。接下来,曹老师从中国哲学研究的三个领域(名学、宇宙论、黄老道家)着重介绍了自己的求学、研究心得及在 “返本”方面的思考。
在名学研究方面,曹峰教授由胡适的《先秦名学史》谈起,指出名学研究长期以来就存在方向性的错误,即不顾名家生存的思想史环境与社会政治关切,将很多看上去与逻辑学无关的“名”的资料轻视、闲置,甚或曲解政治、伦理意义上的“名”而将其当逻辑学、知识论材料来使用。
以马王堆帛书《黄帝四经》为例,一度流行的“道法家”说难以完全概括这份思想史材料,因为文中出现比率最高的概念,既不是“道”也不是“法”,而是“名”。在遍考《汉书·艺文志》《管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尹文子》等材料中的名学观念后,曹峰教授提出“名”的政治思想是一个极为广阔的研究领域,作为重要的政治工具,谁来把握和使用、怎么把握和使用,都成为先秦思想家关心的问题。
(讲座现场)
在宇宙生成论研究方面,曹峰教授由《道德经》中“道生之,德畜之”导入,指出受西方学术叙事“哲学的突破”观念影响,学界在生成论研究中往往只关注出生、发生的问题,重“道论”而轻“德论”,重“道生万物”而轻“道养万物”,而当我们带着这种问题意识考诸中国哲学史,就会发现如《太一生水》中体现的“创生”理论外,尚有以阴阳气化论为代表的“相生”模式,以上博简《恒先》、郭象独化论为代表的“自生”脉络,或是庄子《齐物论》中典型的“化生”观点等。曹峰教授进而指出,即“体”即“用”,既拔高“道”又留下“德”,甚至强调“用”高于强调“体”,强调 “德”高于强调“道”的思维方式,能很大程度上丰富我们对老学、道家乃至中国哲学的认识。
而在黄老道家研究方面,曹峰教授举凡过往思想史写作中对黄老道家不同程度的肢解与忽视,指明不论是从传世文献如《论六家要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还是从上世纪出土文献材料如马王堆汉墓帛书《黄帝四经》《九主》等材料中,都能看出先秦时注重现实政治的黄老政治哲学要比远离现实政治的老庄道家影响更大。但这样一种最具代表性、在现实社会中发挥了巨大影响的思潮,因其思想兼容驳杂,难以用西方的标准将其纳入到“哲学”的框架中,所以在二十世纪的哲学史、思想史构建中几乎找不到与其历史地位相应的篇幅。
(讲座现场)
曹峰教授最后总结道,已有的中国哲学史对于西学方法和框架牵强附会的使用,使得有些研究领域在相当程度上偏离了思想的本来面貌,名学研究、宇宙生成论研究就是非常生动的例子。而黄老道家之所以会被忽视,也和观念先行导致思想史资料被有意识无视或者淘汰有关。因此,出土文献和传世文本也时刻反映出的思想史复杂性和多元性,提醒着学人留心如何充分利用出土文献并激活传统文献自身的话语,理出符合思想史本来面貌的脉络。
(与会师生交流提问)
随后,与会师生与曹峰教授进行了交流互动。梁立勇副院长对讲座进行了总结,指出曹峰教授研究视野极其广泛。讲座不仅点出了中国思想研究的新方向、新课题,更为与会师生在如何利用新材料启发哲学史研究中的问题意识提供了高屋建瓴的指导。与会师生反响热烈,纷纷表示收获颇丰。
至此,本次讲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