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老子讲天之道与人之道,究竟要表达什么?

来源: 原创读创文化广场
2020-10-16
    在8月30日和9月6日,深圳大学哲学系教授、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李大华在“人文讲坛·儒家/道家文化研习社”上,两次讲座围绕主题“老子的智慧——天之道与人之道”展开深入的讲解。李大华2019年曾出版《老子的智慧》,该书全面铺开论述《老子》(又名《道德经》)81章,以问题为主题,包括老子的宇宙论与本体论、治国论、思想方法、清静论、自知论、天道与人道论、人与自然的关系、德性论、观的艺术等,行文简易通俗,深入浅出,发人深省。这两次讲座即以《老子的智慧》一书作为辅助书。
▲深圳大学哲学系教授、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李大华

    在讲座开始前,李大华推荐了一些《道德经》注释版本,诸如王弼《老子注》、河上公《老子河上公章句》、《老子想尔注》、傅奕本《老子》、帛书本《老子》、郭店竹简《老子》,他认为这些都是值得注意的版本。“对于《道德经》,我们既不能随意解释,又不能随便去增减,所以注释都是要有历史根据的。”他尤其激赏王弼的《老子注》,称赞这本著作是“从古到今对《道德经》解释最好的”。“王弼死的时候才23岁,他是一个天才的哲学家,年纪轻轻就能参透这么深,我一看真的是很惊叹中国有这样的思想家。”李大华认为,王弼在《老子注》中是对《道德经》做一个哲学的解释,最符合老子的意思,即他实现了一个最完整的形而上的思考。而河上公的《老子河上公章句》是从生理学、养生方面去解释《道德经》,《老子想尔注》则是从宗教的角度去理解《老子》。

    历代中关于《道德经》的注释书籍还有韩非子《解老》《喻老》、严遵 《道德指归论》、李荣《老子注》、唐玄宗《御注道德经》、宋徽宗《御注道德真经》、王安石《老子注》、苏辙《老子解》、陈景元《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吴澄《道德真经注》、林希逸《老子口义》、释德清《老子道德经解》、明太祖《御注道德真经》、王夫之《老子衍》、焦竑《老子翼》、傅山《老子解》、魏源《老子本义》、俞樾《老子平议》等。

    至于近现代学者注释的版本,诸如严复《老子评点》、马叙伦《老子校诂》、高亨《老子正诂》、朱谦之《老子校释》、严灵峰《无求备斋老子集成》、任继愈《老子新译》、张松如《老子校读》、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同样值得关注。

    “天之道”和“人之道”是《道德经》重要的一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 戎马生于郊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李大华在讲授中采用河上公的《老子河上公章句》。他表示,由于老子将天之道与人之道对置起来,“天下有道”即是有天之道;“天下无道”,并非说无人之道,而是包涵了有人之道。“天下有道”与“天下无道”,指的是天下是否有天之道,是否有自然之道,实际上老子表达的正是一个理想类型的问题。王弼解释说:“天下有道,知足知止,无求于外,各修其内而已,故却走马以治田粪也。”对此,李大华继而指出,“人之道”说的是利益世界,“天之道”说的是非寻常意义的道德境界与社会风尚,而是以天为则的自然境界与自然和谐。他以庄子在《庄子·人间世》和《庄子·天地》中提到的“天下有道”“天下无道”作为举证,再次强调老子表达的是一个理想类型的问题。而最与他能够可比的则是柏拉图的“理想国”,都给人类提出了一个价值导向。“老子所说的‘天下有道’,就是提出了一个理想类型,这种理想类型包含着自然之道,即是追求要正义,要客观,要宽容,要公平。”李大华说。

    讲座上,李大华还提到《道德经》中为人所熟悉的一段:“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为何老子要说这样的话?吴澄、王弼等皆有解释。在李大华看来,老子意在强调天地的无私与公正,推崇任自然的观念,里面又涉及到天地精神与人道精神。
    据了解,“人文讲坛·儒家/道家文化研习社”由深圳大学宗教文化研究所、深圳图书馆主办,中山大学禅宗与中国文化研究院、深圳市云回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协办。
地址:深圳大学汇文楼一层
邮编:518060
网址:www.taiyuyuan.net 
传真:(0755)26536124
手机端
微信公众号
Baidu
sogou